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学术预告】错误记忆观察膨胀效应的产生:动作与社会情境的协同加工

时间:2025-04-18 12:27:39 来源: 作者: 阅读:

报告主题错误记忆观察膨胀效应的产生:动作与社会情境的协同加工

报告时间2025421日上午

报告地点教科楼402

报告内容简介记得做过一个实际上没有做过的动作事件是一种常见的错误记忆类型。个体因观察他人执行动作而错误地认为自己执行过该动作的现象被称为观察膨胀效应(Lindner et al., 2010)。以往研究集中于观察膨胀效应的成因机制上,提出动作模拟是其产生的关键。但是,动作模拟在其中的作用存在互为矛盾的证据。例如,Lindner等人(2016)要求被试在动作观察阶段做出相反的动作以阻止动作模拟,导致观察膨胀效应量减少,Lange等人(2017)采用类似的方法却得出了相反的结果。少部分研究探讨了真实情境中是否存在观察膨胀效应(Pfister et al., 2017)及其在不同族际群体中的具体表现(Schain et al., 2012)。然而,Pfister等人(2017)的实验强调了观察过程中个体的主动参与,导致实验结果更适用于解释合作任务中产生的记忆偏差。Schain等人(2012)发现相比于异族群体,观察膨胀更容易在同族群体中产生。该结果具有警示意义,同族成员是个体最常接触到的群体,但观察膨胀在族群内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表现还不得而知。为了解决当前研究的困境,在研究一、二和三中,采用了与以往研究一致的观察方式(呈现动作视频),精确的控制了物体呈现、语词熟悉性和动作等关键因素剖析了观察膨胀效应的产生机制。然后,研究四、研究五更加关注真实情境与社会关系。在提高研究生态效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产生机制的问题,从而讨论如何尽可能地消除或减少这种错误记忆。

报告人简介岳亚奇,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王丽娟教授,研究方向为学习与记忆。目前已在Memory & CognitionCurrent Psychology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等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要围绕错误记忆特别是观察膨胀效应(observation-inflation effect)以及面孔识别中的种族效应展开探索。